实验方案一:安徽轻工研究方案

    作者:系统管理员日期:2017-05-24来源:浏览次数:22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题建设与实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方向:与人交流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学校: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
课题负责人: 李卓奇

二00七年七月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题建设与实验”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方向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及我校的办学经验,经本校课题组研究,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为—— 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背景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近年来,我国召开的几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决定》,对此都有过明确的要求。因此,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强调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加强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着眼世界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把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教育发展思路,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明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学生的与人交流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重知识,轻能力, 忽视学生与人交流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带来变化是全面的,这就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广阔背景下重新审视职校学生的与人交流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来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认知科学和现代教育理论基础,跟踪国际职业能力培训的最新进展,设计和开发学生与人交流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集课程资源开发、学习环境和活动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设计为一体的课程建设培训方案,并通过学校实验和核心能力调查,形成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学习模式和学习路径,促进课程的现代化,提高学生核心能力。
  同时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与人交流能力和自我学习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动态研究学生在培训中的能力提升及达成度;探索教师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在培训过程中的影响力与示范性。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内容
(1)在社会发展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现状,包括研究自我学习能力在职业生涯的地位和具体作用;
(2)提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整体框架和实施方案. 包括设计理念、课程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等五个部分。为了突出可操作性,方案除了阐述一般设计方法和学习策略外,强调开发围绕学生学习能力主题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案例,选择教学策略提供范例。
(3)按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的新课程框架,开发以课程学习主题为主线的课程核心资源的结构框架,以及相应的学习平台;
(4)研究学习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方案,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训练测试标准,以及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学生学业成就的测试原型设计。
(5)开展学校实验,在实践中发展学科课程的多样化学习模式、学习路径和评价模式。
(二)与人交流能力培养研究内容
1.“与人交流能力”概念的要素分解:
(1)特点: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
(2)方式:交谈讨论,当众讲演、阅读以及书面表达等;
(3)能力:表达观点、获取和分享信息资源;
(4)技能基础:以汉语为媒体,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5)目的:促进与人合作和完成工作任务。
2.横向研究“与人交流能力”在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中的地位与作用:
(1) “与人交流能力”可视为核心能力中的基本能力;
(2) 与“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核心能力的关联性。
3.按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大纲》,组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训:
(1)研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提升现代职教理念,了解新的教学模式方法;
(2)调查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问卷调查
(3)动态研究“与人交流能力”的训练模式:
①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②教师的角色定位: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③依托《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开展教学;
④将课堂教学情境化,融入专业元素,全员参与。
(4)根据评价标准检测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或认证,获取劳动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合格证书》(CETTIC证书)或《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证书》(OSTA证书)。
(5)探索教师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在培训过程中的影响力与示范性。
五、课题研究的特点与创新
  通过本课题研究,期望在以下若干方面有所突破:
1、发展学生的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人交流沟通能力;
2、支持和推动职业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完善,促进课程的信息化;
3、对有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培训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4、应用信息技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5、学生学习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6、改进职业生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
7、建立与人交流的平台。
六、课题研究基本思路
  本项研究将以课题为纽带,开展关于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学习认知理论、学习能力培养模式,学生终身学习方法与途径的综合研究,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课程方案及有关学习模式和学习途径。在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引领下学校实验将能使研究成果及时转移到课堂,真正实现研究的最终效益,同时实验的反馈信息又将支持对课程方案的修正和完善,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涉及因素十分复杂,为此有必要精心设计研究的方法。
(1)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进行比较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决定了课题研究并不是开展基本理论的原创研究,而是跟踪这些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研究其在自我学习方案和学习模式中的作用及与人交流的方式方法,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
(2)学校的实验研究。从课题自身特点出发,本课题设计开发的课程方案、课程核心资源建设计方案、课程评价方案是在课题进程中逐步形成、修正和完善的,更何况学校的学情和教情千差万别,学习模式及学习策略、路径更是呈多样化的态势,采用划一的横向对照实验本身的依据就不足。本课题实验研究属设计原型的纵向实验研究,一般不设对照,实验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模式及学习策略、路径的迁移条件研究和与人交流能力的训练模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八、课题研究组织与支持
  本课题在总课题组领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由学校子课题组负责组织实施。课题研究组由李卓奇校长担任组长;召集人刘纯根;课题研究成员有谢红祥、李青云、徐小洁、韩永国。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4月-2007年7月)课程方案研究制订和课题研究资料准备阶段。本阶段的研究任务是:在综合研究基础上,设计课程培训方案,搜集和开发相应的课程核心资源,在实验学校开展局部范围(学科的某一学段或若干学习单元)的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课程核心资源建设、学生核心能力研究开发及综合实验阶段。本阶段的研究任务是: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教学人员参与培训,设计开发以课程培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核心资源的结构框架,设计基于学习能力及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测试及反馈系统的解决方案;学校开展学科学习能力综合实验及建立与人交流的平台,在实验中形成有学校特点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路径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实验总结阶段,阶段性成果应用于实践。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实验报告及实验课例,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09年7月)研究报告报送课题组组长。


上一条: 实验方案二: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研究方案 下一条: 没有下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