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案21: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子课题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方案
-
作者:资讯发布员日期:2017-05-24来源:浏览次数:6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开 题 报 告
子课题主持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二00九年十月
一.研究背景
核心职业能力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广泛提及的一个概念,因为它界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品"标准。教育的产品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而核心职业能力就是衡量"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的"ISO9000系列"标准之一,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一些国际组织和主要工业化国家开始日益重视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劳动力政策的研究,并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该报告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和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要求“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们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个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份”,“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国际劳动工局(ILO)的框架内,德国联邦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IBA)开始对劳动市场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热门问题开展研究,其中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与教育的策略是这个机构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1972年IBA的所长梅腾斯向欧盟提交了一份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第一次运用了“核心能力”的观念,并提出核心能力的目标是“教育内容和方法,以确保全面性和可迁移性”,并把核心能力看作是“进入日益繁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1974年梅腾斯又在他的《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的论述。梅腾斯认为核心能力是指具体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技能。是一种“跨专业的”,“可携
带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核心能力的概念提出后,很快被普遍接受和进一步发展,并在八、九十年代广泛的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概念。虽然各国历史文化渊源和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也有见仁见智的差异,但各国还是积极的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如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培训、德国的通用职业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的培训、英国的核心技能(core skills)培训、美国的思考能力培养(know—how skillS,Thinking SkillS)等。其中英国在核心能力(在英国更多的被称为Core SkillS)的开发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时效,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意义
2.1研究目的
近几年,我国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正在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着数以千万计的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职毕业生一般都能实现首次就业,而且就业单位不会很差,甚至在与本科生同岗竞争中还表现出一定优势。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就业为导向”理解为就业率或者说首次就业情况。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岗位变化日益加快、职业风险越来越大的现代职场,高职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从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场可持续能力。
研究世界各国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情况,探讨适合中国实际的核心能力国家标准体系,从而使核心能力的培养成为各种职业资格培训的核心目标和关键内容。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中的核心能力培养不仅对我国职业教育中的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也为我们加深和拓展对能力本位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启示。以期探讨出适合中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案。
2.2研究的意义
2.1.1理论意义
通过比较国际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探讨出适合中国的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和典型案例,为国内各个职业教育机构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依据。
2.2.2现实意义
启动职业核心能力这个项目是历史给我们的机遇和使命。199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专家在一次赴英考察中了解到了英国已经开发出了职业核心能力并建立起了国家职业标准。他们做得很有起色。当下我们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腾飞的阶段,而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出现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紧张趋势,必将进行大规模、全面的和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改革来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这场改革的深刻意义我们决定让理论先行一步。首先从国外引进有关核心能力的先进理论,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的研究。这是现实上的原因。另外从宏观理论上来讲,我国经济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引发职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新旧职业的交替导致传统职业不经意间消失.新职业不断涌现。这种变化把劳动者推向了市场推向了新职业随着市场的起伏使得职业人在市场间频繁地转换和流动。如何适应职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的流动.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一种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适应的是所有职业人和劳动者。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不仅是一个解决就业问题和教育改革的策略性问题,也是涉及国家经济振兴战略的一个重大问题。“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他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 寻求改革现有的做法,以期建立一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劳动队伍。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开发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作为技能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而言之它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大而言之,关系到国民素质和民族竞争力,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势在必行。
三.研究综述
(一)职业核心能力观念的研究
1.英国核心职业能力观提出
核心职业能力观点的正式提出是在1997年,英国政府高等教育报告对毕业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核心职业能力"的概念。核心职业能力指学生所掌握的通用的、可迁移的,适用于不同职业领域的关键能力。它打破了原来职业能力培养的专门化、个性化方向,强调能力的通用性,其实质是介于抽象的原理知识、价值观与个性发展、具体的操作技能、应用技术之间的一种能力。
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将核心职业能力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质量标准之一;2003年核心职业能力作为大学生毕业必须掌握的能力,在英国各个大学推广和执行。
2.美国核心职业能力观演变
其实,早在1979年美国就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即对职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资料显示,1979年将关键能力的内容调整为6项: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和问题的解决。可见关键能力观是核心职业能力的前身。随后,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又相继提出了综合能力观和新职场能力观。在世纪之交提出的综合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在内涵与外延上具有广泛的概念,它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而新职场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新职业能力观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
近几年来,据文献资料报道,国内外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热情呈现日趋高涨的势头,但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是比较少,主要体现在针对某一学科教育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总体原则和必要性探讨。
在学科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些热门的学科教育方面,如关于专业英语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关于高职学生诚信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高职会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论高职旅游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及策略、财会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和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如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线型培养研究、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个人发展规划(PDP):英国大学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
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仅见于高宏于2004年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技能及其培养研究”中关于英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中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国际各国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定义的比较研究
2.国际各国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3.适合我国实际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实地或者间接调查国内外知名职业教育机构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开展和研究情况。
2.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电子文献、纸质文献、多媒体资料等形式的资料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辅助参考。
3.个案研究法
通过选取一些典型案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合理的范围内将这一研究结果进行合理地外延。
4.对比研究法
该研究方法贯穿本课题研究的始终,从比较中找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结合中国实际,探讨适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六.本子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09年4—7月)
① 选定研究子课题,收集资料,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和能力培养现状相关的信息;
② 确定本子课题参与研究人员,明确各参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及过程分工,完成本子课题开题报告;
③ 本子课题开题。
2、第一研究阶段(2009年7月—2010年8月)
① 主要研究人员培训,明确研究方案与研究的重点;
② 编制本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细则);
③ 提出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参加总课题阶段交流。
3、第二研究阶段(2010年9月—12月)
① 阶段性成果检验,进行再次实践验证;
② 形成本子课题具有较强的可鉴性的研究方案;
③ 形成本子课题成果,撰写研究成果论文,并公开发表。
4、成果总结阶段(2010年12月)
① 撰写本子课题研究报告;
② 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③ 课题总结评比。
七.本子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报告》;
2、系列论文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
八.任务安排
子课题组组长:刘洋
子课题组副组长:杨建勋
子课题组成员:朱晔邓武红张新平阴雷鹏
九.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33-35
[2]杨元德.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3(4).
[3]郭建康.高工专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3
[4]陈建忠.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3).71-73
[5]童山东.加强价值观教育: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2-45
[6]刘占年.高职教育核心职业能力分析[J].教职通讯(江苏技术师学院学报),2008,(1)
[7]郑红梅.个人发展规划(PDP):英国大学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9)15-17
[8]姜姝..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8,(2)61-64
[9]蔡远满.试论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技,2006(7)45-48
[10]封松松.职业教育要重视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养[J].教育现代化,2006(6)75-77
[11]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14)
[12]祁冰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J].辽宁高职学报,2007(9)18-22
[1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22-25
[14]许竞,史明洁.英国职业教育中的“业本学习”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3(5)61-65
[15]David Gibbons-Wood,Thomas Lange.Developing core skills-lessons from Germany and Sweden.Education Training,2000,42(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