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案六: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实施方案

    作者:资讯发布员日期:2017-05-24来源:浏览次数:16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验”

  课题实施方案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8项,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提高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研究课题中,首次把人的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了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适应面很窄;但有一个职业就有一个特定的能力,按我们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有1838个职业,所以特定能力的总量是最大的。

  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可适用于这个行业内的各个职业或工种,而按行业或专业性质不同来分类,通用能力的总量显然比特定能力小。

  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虽然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有不同的表述,相比而言它的种类是最少的。

  学校近几年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也一直在探索思考,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说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为学生就业做好了从业专业准备,那么行业通用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是为学生就业做好了从业素质的准备,从就业处的用人信息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我们都得到了这样的资料: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能力等非专业性素质越来越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职场中也日益显现出其作用,所以,非常高兴有此机会和国内的其他职业学校共同探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的学生在职场中能胜人一筹,并获得就业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验”课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我校作为子课题的成员单位,参加了在宁波的开题会议,为进一步落实课题组的实验研究工作,特制定了我校的实验实施方案。

  二、课题实施组织人员

  1.秦虹:教务处处长,负责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确定人员分工,课题实验、研究的总体组织与协调,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杜永兵:基础部主任,负责具体组织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根据试点情况,构建机电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及评价方案。

  3.刘健、林克伟:试点专业的系主任,负责试点专业具体实施的工作,如,与专业课程的协调,试点学生培训前后的能力测评,试点学生的就业能力跟踪调查,等,完成能力测评报告。

  4.全琼瑛:培训部主任,负责师资培训工作。

  5.陈荣荣:承担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开展课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

  三、实施具体步骤

  (一)课程实验

  1.2007学年第一学期,根据学校原有教学计划,有3个班开设有相关必修课程,结合8项核心能力的具体内涵和暑期的教师培训情况,考虑选择1~2个核心能力模块组织教学。

  2.2007学年选择学校2个机电类专业的06级学生参与试点,设置“职业核心能力”必修课程,2个模块,40个学时左右/每学期,开设两个学期。

  (1)试点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展宣传工作,召开主题讲座,介绍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在个人综合素质培养上的作用,使学生有初步的认识,便于教学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为比较研究打好基础。

  (2)试点具体实施,教务处统一协调,2个系配合,基础部具体组织教学。

  (3)根据一年的实施,形成初步成果,初步构建机电类行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及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机电类专业实施核心能力课程教学的成效分析。

  3.2008学年在前一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实践验证工作,巩固成绩,形成高职机电类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和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案。

  4.在全校范围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公共选修课,鼓励其他专业学生选修,扩大课题成果的受益面。

  (二)课程建设

  1.做好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参加课题组安排的培训和校内培训的方式,逐步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好的师资队伍,为面向学生和社会从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基础。

  2.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不够,结合第二课堂,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活动,在校内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氛围,进一步巩固课题成果的成效。

  3.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研究,重点探索适合机电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

  4.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材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培训教材。

  5.课程教学效果研究,通过两年的实践,逐步形成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方案。

  四、预期效果

  1.完成培训前后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调研报告

  2.完成07、08学年的课题研究报告

  3.构建高职机电类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方案

  4.形成高职机电类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方案

  5.完成论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