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案5: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作者:资讯发布员日期:2017-05-24来源:浏览次数:3

(课题负责人:顾亚莉)

2009年9月

一、课题背景

  我们学院从2007年选派5位师资接受核心能力培训后,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以开设公选课和渗透专业教学的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2008年6月我院成为核心能力培养的试点单位,同期我们也承办了一期国家核心能力师资培训班,又有8位老师在接受了培训后,积极组织实际教学,2008年通过选修的形式开班12个,参加学习学生近500人,从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六个模块对学生进行了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已取得证书的有近200人。参与本课题研究是想在已经积累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尝试,把职业教育中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效研究进一步提升,形成一种常效机制,并想通过实践教学的探索,形成高职层次核心能力培养的特色。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核心能力的课程教学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和实践,能有成果证明职业教育中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理论和实践探索核心能力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的方式和方法;

3、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

4、通过核心能力教学,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迁移性提高的成果体现。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把核心能力课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相互综合,核心能力的教学培养融会贯通,提出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我们按照核心能力的内容从方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八大核心能力接受的培训,实践中试行六个模块,把外语的运用贯穿与其他核心能力的培训当中,创新能力正在探索,准备分专业实施。我们从这几个能力上准备进行分工教学:按照1个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1个品格:诚信品格。2种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3种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6项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这些方面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

(一)教学方式:

  以职业方法能力模块和职业社会能力模块中的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课程的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培养方式以综合性的工作活动任务的完成为训练基础,注重学生能力的迁移,课堂教学可以按五步训练法进行。教学中我们要真正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利用项目化教学全面开展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2009-2010年的核心能力的培训教学正在进行改进和多样化。

(二)成员分工:


团队成员情况

姓名

陈西青

职称

讲师

拟从事工作

理论研究、资料积累

姓名

洪霄

职称

副教授

拟从事工作

理论研究、资料积累

姓名

陈炳和

职称

副教授

拟从事工作

理论研究、资料积累

姓名

张兰平

职称

副教授

拟从事工作

理论研究、资料积累

姓名

赵秀云

职称

副教授

拟从事工作

理论研究、资料积累

姓名

盛杨

职称

讲师

拟从事工作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姓名

许紫霞

职称

助讲

拟从事工作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姓名

吴亚伟

职称

讲师

拟从事工作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姓名

陈向平

职称

副教授

拟从事工作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姓名

高玉萍

职称

副教授

拟从事工作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三)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的核心能力培训,从领导到老师都很重视,经常组织老师讨论研究,并尝试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教学目标。

1、分析授课对象,掌控教学改革活动的切入点;

2、科学地制定案例教学的总体规划,精心地进行教学准备;

3、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4、全新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主体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学生自主选择项目,逐步完成。

(1) 注重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运用激励学习兴趣的机制

(3)典型任务的科学开发

5、分层教学

  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实施分层教学。针对我是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课的,在班级内实行分层教学,具体可以采取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6、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正好体现了姜大源教授的核心观点,培养学生职业的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课程项目的设计也体现了他的系统化观点,贯穿性地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的研究在于结合我们高职的培养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能使学生具备这些素质,必须重视核心能力培养,可以按两大模块:职业方法能力模块和职业社会能力模块综合开设课程或承办活动,也可以分别按小模块进行培养,尤其是学生的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

1、本院各层次非常重视学生的核心能力教育

2、行为导向教学在我们学院已经有充分的实践

3、参与研究的团队成员认真负责,积极探索

六、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一)研究方法:

1、市场调查法:对课题拟设不同的模式、可行性的研究、成果比较等内容,采用市场调查的方法。

2、文献法:对课题中理论知识的搜集采用该种方法。

3、比较分析法:资料的整理过程中采用比较分析法。

4、辩论法:对课题中有关职业道德、诚信教育等内容的训练的采用该种方法。

(二)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9年7月至2009年9月开题,搜集研究资料;

第二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资料的加工整理;

第三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结题。

七、考核评价方式:

1.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采取模块评价、单元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和实训考核相结合,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项目设计好一些方案,在方案实施中以进步为前提,分层考核,体现了公平的考核标准。

2.与技能考核、社会实践相结合

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从业需要,本课程的考核从实际工作相结合,按真实场景来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团结互助,层层递进。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形式

1、体现核心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性;

2、展示核心能力的教学成效,提供教学实践成果(如统计数据、学生作品作业成果、照片等影象资料);

3、开展理论研究,撰写相关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