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总结报告2: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子课题组
-
作者:资讯发布员日期:2017-05-24来源:浏览次数:7
子课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评价方法研究》总结报告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子课题组
负责人:李江涛(基础部政治教研室)
主要完成人:史艺农、邱葆珍、戚朝霞、袁素瑛、高春鸿、康凤伟(西安铁路局)、徐远平、景延鹏、邢卫红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强势众人皆知,高职教育注定要以职业技能为基准点,培养方向、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导致评价方式的变化,传统评价方式已不适应。职业教育突出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对高职学生评价,对职业核心能力评价进行专项研究是重要课题。
2009年接受课题的研究任务,8月提出研究报告,开始准备开题等工作。9月组织课题的开题,明确任务,确定分工。开展培训和研究。
史艺农为校领导,有丰富的研究能力;邱葆珍、为教研室负责人,从2008年开始参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发;戚朝霞教研室负责人,参加了核心能力题库的开发;袁素瑛为我院图书馆馆长,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高春鸿国内访问学者陕西省著名心理咨询师,有独著公开出版;康凤伟为西安铁路局车辆段段长,徐远平副教授,有较高的课题研究能力,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景延鹏副教授,为我院思政部主任;邢卫红教研室负责人,李江涛副教授,从2007年开展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带头人。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建立较为科学的对学生态度、知识、能力测评体系。深化资格等级证书考试制度,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考试。
1)将传统书面测评变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动态测评:评价中以项目任务、职业活动为载体;2) 将传统的学生被测评变为学生参与测评:学生可互评、自评;3)将传统的教师测评变为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训练过程。
2、研究内容:
(1)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经验和理论。 (2)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3)探索能力评价的科学方法。
借鉴国内外评价经验并用于本课题实践,培养学生能力,课题将重点关注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方法。做到三突出:突出能力培养:对学生评价突出职业核心能力,促使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改变学生被动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培养责任意识;突出校企结合:邀请企业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过程评价指导,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
3、研究思路:
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中学生评价研究成果,分析优劣,提出评价新方案;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企业、社会对高职生求及学生现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本课题;
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评价机制,并根据高职教育目标检验本课题的效能和科学性。
4、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院高职生。
(2)研究时段:在所定班级实施为期15周的能力体现和能力评价实践研究,确保学生能力体现的全面性和能力评价时效性。
(3)研究载体:教学活动、培训活动。课研人员将深入学习者群体,分别采取:① 渗透式教学:根据企业、行业能力要求,课研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因素,使书本知识与未来岗位需求结合,通过研究实践,对学生能力进行指导评价;② 集中培训法:开办职业核心能力专题培训班,通过证书考试,评价学生职业能力。
5、研究特色:
能力为本位评价方式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操作性强,应用价值具有广泛性。
1)参与性: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支持更多方面参与教学评价;课题突出培养、评价学生职业能力,鼓励学生接受企业和社会评价。
(1)能力培训:近600学生接受“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能力培训;
(2)评价实践:近150名学生参与外语职业能力评估实践;
(3)就业指导:近300名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学习;
(4)心理指导:近300名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指导。
2)团队性:在项目研究中打造教研团队,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评价平台。课题团队包括教学管理、企业管理、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心理学、图书管理领域,全方位多视角地研究能力评价方式的适用性。
有26名教师获得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资格,10名教师获得测评师资格。他们在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实践中,丰富了经验。形成了有战斗力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如下:英语教研室教授邱葆珍、英语教研室副教授董淑琴、英语教研室副教授吴麦仙、语文教研室副教授戚朝霞、语文教研室副教授王岚、政治教研室副教授苟红侠、政治教研室副教授李江涛、政治教研室副教授李晓利、国内访问学者心理咨询师高春鸿、政治教研室讲师邢卫红、301427班主任刘晶、311123班主任焦雯等。
3)互动性:激励教师、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课题的实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题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能力评价实践,在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就业理念、心理素质、社会综合素质方面有一定提升;研究促使教师提高学生能力同时提升自己诸多方面能力素质,这对教师本身教、研能力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计划安排,通过文献阅读,调查分析,课程实践活动,总结与讨论研究,基本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初步建立能力的评价机制。(1)建立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站。(2)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3) 基本形成我院职业能力评价体系(4) 撰写研究和实践论文,为今后教育实践进一步的推广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成果与影响
教师兼做职业能力培训师:2008年5月在校区主任支持鼓励下,教师参加由社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培训,经笔试、面试,获得相应国家资格证书,为本课题申报开展奠定基础。2009年8月组织3位老师参加北京培训,获得测评师资格,随即学院被授予测评站资格。
举办职业能力培训班:开展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三年来在20个班级中,近1000名学生的范围内开展培训。培训项目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在承担对学生能力培训的同时,了解到学生能力的状况。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的等级考试,获得相关证书。
到企业调研:2011年3月课题组主要成员到西安铁路车辆段调研,了解企业能力评价情况,参观职工休息间、高铁车间、洗车间,了解企业文化环境、工作规程评价、工位机,并同企业中课题组成员康凤伟段长就课题有关事宜商讨。
开展研讨:我们分别与2009年11月、2010年元月、2011年11月组织了课题研讨。课题组同志们共同完成多篇论文并正式发表。李江涛论文《能分制学教模式》《理论导刊》2010年5期,邱葆珍论文《高职生外语职业能力评价方法实践探讨》《内江科技》2010年5期,以上二篇论文为代表作。高春鸿论文《提高职业社会能力方法探究》《价值工程》2010年2期,论文《高职课程考试的诚信与效率问题探索》获得陕西省职教协会“建国六十周年大庆优秀职教论文”三等奖。论文《以志愿者为载体的高职素质教育研究初探》获学院论文三等奖。
参加国家职业能力试题库建设:2009年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题库建设”,承担“与人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试题的编纂任务。
参与国家考试督导检查:课题组老师作为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的督导员,前往杭州,在浙江公路学校督导检查等级考试的过程。同兄弟院校的交流,促进了开展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的信心。
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能力考试:2009年第一届重点培训80人,自愿参加笔试14人,2010年5月29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考试首次在我院进行,通过面试、笔试获得信息处理中级证书。2010年第二届重点培训80人。2011年通过文件包面试的36人均参加笔试获得证书。第三届重点培训100人。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基本情况如下:
时 间 | 07-08第二学期 | 2008-2009 | 2009-2010 | 2010-2011 | 2011-2012 |
课 程 | 选修课 | 第二课堂 | 第二课堂 | 选修课/ 第二课堂 | 选修课/ 第二课堂 |
讲授对象 | 大一 | 大一、大二 | 大一、大二 | 大一、大二 | 大一、大二 |
学习模块 | 自我学习 | 信息处理 | 信息处理 | 信息处理 与人交流 | 信息处理 与人交流 |
考证学生 | 14人 | 36人 | |||
考核方式 | 答辩、笔试 | 答辩、笔试 | 答辩、笔试 |
我院开展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在媒体报道后,获得社会积极、肯定反响。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列入学院十二五规划。
通过能力评价研究促进高职评价体系改革:本项目在研究实践中注入能力培养元素,以任务驱动为方式,通过学生职业能力体现进行评价,改革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评价标准。本课题组参研教师属九个不同学科、来自学院三个不同校区,课题的立项为教师的工作注入更大动力,参研教师在各自学科教学评价中积极开展学生能力的体现与评价实践,课题涉及近二十个班级上千名学生,有一定影响面,对促进高职评价体系改革有一定影响力。
通过能力评价研究促进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本项目在研究实践中采用“学中做,做中评,学生做,多方评”的立体互联教学、评价模式。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参研教师先后进行了“与人交流调查问卷”“职业核心能力调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考核评价办法”等,使学生成为教学与评价的主体。
通过能力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项目在研究实践中探索多方评价的可能性,企业参与可使评价与学生未来岗位能力相结合,学生参与可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社会评价:组织学生参加能力培训、鼓励参加国家核心能力考试,接受社会评价检验,使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能力有明确认识。
(2)企业参与: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到西安铁路车辆段调研,了解职业能力评价要求和企业文化。企业参使教师更加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理念,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企业工作纪律、用人标准、文化理念向学生渗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树立职业人理念。
(3)学生评价:课题中学生以互评、自评的形式参与教学实践项目评价,90%的学生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同时显现出不同评价方式的利弊,为教师今后评价方式的选择和改进提供启示。
三、研究结论
建立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站,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基本形成我院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撰写研究和实践论文,为今后教育实践进一步的推广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积极开展有效测评。诊断性评价是前提:此种评价是通过调查,在教学过程中用于检查学生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掌握学生能力水平以及相关的经验背景,以便实施和改进教育教学,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调查活动也是学生项目活动。
形成性评价是关键:是指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测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重于训练,在目标确定后,训练的内容就是关键。
我们将培训过程和项目活动相结合,首先是大型的调查系列项目,调查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本人、本班、本专业、本校,也可以走出校园开展调查,在调查中全面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为有目的地开展培训做好准备。其次是大型的走进西安的文化调研系列项目。全面认识我们的城市,这是我们学习的平台。这种综合性的项目是教学不可或缺的载体,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发现能力缺陷,有可能养成全面性的职业能力。项目由学生自己选择组织实施,教师给予指导。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安排公开开放,课堂活动由学生作为项目,首先学习小组策划,在此基础上与任课教师协商交流具体的训练流程,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训练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完成项目任务,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体会合作的成功。
鉴定性评价通过文件包测评和笔试测评实施:能力是内在的,是经验和才干的综合,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有外在表现。能力只能从外显的行为加以度量,即在描述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做出评价,活动过程中的测评,是在通过观察实践的表现及其结果,给予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其难度主要在于,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评价是在他们参加工作之前的,而不是工作之后,而职业能力最终是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将内隐的能力素质给予客观的外在的评定;这样评价对象表现的充分度,和测评者的评价能力等因素显得尤为关键。
如何才能考核出真实的职业能力来?首先考核要以行为目标为依据,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实际行为表现,既要考察结果,又要关注过程。其中包含着五大要素:有行为目标,例:如何有效地与人交流;有模仿样板,提供高年纪的策划书和活动教训经验;有活动载体,确定项目,如:走进西安的考察项目,进行策划并开展活动;有熟练过程,如:地铁调研,从联系、组织、总结;有标准评估,策划书、文件包撰写与面试答辩,最后笔试;这是培训的基本过程,也是测评的基本过程。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角度来说,这叫以行为活动的方式来引导行为习惯的改变。人的能力就是这样养成的。
如何将评估变成最有成效的学习过程和重要环节,第一,及时。活动过程的评价,最好是在第一时间,否则事过境迁,效果就有了折扣。第二,榜样。包括好的典型即经验,坏的典型即教训,特别是教训,在一定条件下,是最好的老师。第三,能力点。在哪些能力点上有收获,有突破,有不足,一定让学生明晰,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效指导和点拨上。第四,总结。让学生学会反馈和总结,这是有效训练的基本方法,也是自我学习重要手段,同时是测评的好方法。第五,讨论。活动前后的讨论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他可以群策群力,有效的策划活动,选择方案,顺利实施项目,将个人的经验教训转变成团队的经验教训,发挥培训的乘法效应和指数效应。
以项目为依托的纵向过程评价,着眼于能力点。活动是评价能力的基础,行为过程是考核的依据,实践是能力提高的关键。以案例为核心的横向重点评价,关键在于典型性。文件包应当记录活动的参数,参数是能力提高的证据。面试答辩是能力提高的反思,是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总结为方法的全面综合评价,需要提高及时性。面试为主,笔试为辅。总结反馈是评价能力的方法,实践中教训可能比经验更有意义。笔试是颁发证书的依据。
我们基本完成了课题的目标,总结出一套评价方法,提出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方法体系。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探讨不同评价方式的特点。
能力评价既是针对学生能力体现过程评价,也是针对教师评价载体、评价载体内容、评价方式等策略制定能力的评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职业能力首先要得到充分保证;对学生能力体现的评价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既是衡量学生职业能力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评价方式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说明学生在能力评价时,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能力评价结果能否表明以下情况,仍需继续探讨:
职业能力评价需基于未来职业:在高职生知识建构过程中对其进行能力评价,需联系专业及未来职业,通过学习实践,采取教评、自评、互评等方式探索课堂知识与职业实践的差距,采取相应补足措施以促进职业能力养成。
重视学生自我能力评价:经过自评实践,学生可了解自己学习及能力真实情况,对是否达到能力目标有所认识,明确能力上所存问题,因此能较客观地做出自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与评价依赖其能力表现,学生自我能力评价具有可信度,学生自我能力评价促成其学习动机、兴趣、信心等的变化,对能力养成起调节作用,学生自评有积极意义。
职业能力评价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客观进行能力评价,随时调整能力评价中的问题。能力评价实践探索会使教育者更加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评价既是针对学生能力体现过程评价,也是针对教师评价载体、评价载体内容、评价方式等策略制定能力的评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职业能力首先要得到充分保证;对学生能力体现的评价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既是衡量学生职业能力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志。
但研究是阶段性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