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总结报告5: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
-
作者:资讯发布员日期:2017-05-24来源:浏览次数:3
子课题《中职学生和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研究》
总 结 报 告
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
子课题负责人:杨德荣(高级工程师)
主要成员:靖建瑞,刘瑞斌,郑光永,丁长俊,袁荟槟,何海宝,王成辽,蔡 进,董巧燕,姬建丽,徐曼云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⑴我院(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是深圳市规模较大的中等职业教育基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人。2005年开始,我院中职教育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集中在校学习2年,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然后推荐就业或通过“高职类”高考到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二者之比约为9:1,因此学生毕业主要为推荐就业。在顶岗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是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不足。因此,本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之一为对中职学生开展初级职业社会能力的培养培训实效性研究。
⑵深圳市是我国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城市,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万农民工。农民工虽能吃苦耐劳,但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缺乏以及综合素质不高,因此较难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更因为对农村不熟悉,返回农村也很困难,成为现代社会的游离阶层。因此迫切需要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我院是深圳市主要的职工继续教育,尤其是农民工素质教育基地,每年深入企业和社区开展农民工素质教育讲座130多场,受教育农民工达5万多人。教育过程中及其它场合的调查发现,农民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普遍不强,能力结构上存在缺陷。以往的素质教育也有与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内容,但不全面。因此本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之二即为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实效性研究。
⑶现有的培训教材适合于集中培训教学,不适合自学,但职工,尤其是农民工量大、分布面广且都在职,不可能大量地集中培训,应以自学为主。因此本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之三为开发出适合农民工自学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读本及与此相关问题的研究。
2、研究方法
现场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
3、实施组织
⑴组建课题组
学院对课题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由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德荣为组长,院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学骨干为成员的共12人课题组,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有6人参加过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班的学习。
⑵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要求,本次研究对象为中职全日制在校学生和农民工。
(a)中职学生:选择第二学年学习结束,即将开始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范围,采用班级自愿报名的方式最终确定研究对象。2010-2011学年上学期,通过召开08级班主任动员会,自愿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班级有6个,涉及专业有电子商务、会计、工艺美术、计算机及外设维修、物流、商务英语等,学生人数为255人,占08级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强;2010-2011学年下学期,通过召开09级班主任动员会,自愿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班级也有6个,涉及专业同样为电子商务、会计、工艺美术、计算机及外设维修、物流和商务英语等,学生人数为195人,占09级总人数的41%。
(b)农民工:2009年安排讲座5次,参加学习农民工为165人次;2010年安排讲座13次,参加学习农民工为325人次;2011年安排讲座8次,参加学习农民工为208人次。
⑶中职学生培养培训安排
(a)班级安排:我院中职各专业学生人数不均衡,有的专业同一年级有两个班,而有些专业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因此为了对比研究,每个专业只选一个班。把选定的班分为两组,会计、电子商务、工艺美术专业因为都是双班专业,所选班归为一个组,职业社会能力的 3个模块都开展培养培训,并与未开展培养培训的同专业班级进行效果比较;物流、商务英语、计算机专业因为是单班专业,所选班归为一个组,各选择一个不同的职业社会能力模块进行培养培训,并在组内进行培训与否的效果比较。
(b)师资安排:课题组成员分为3个小组,分别担任三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每小组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专题,由小组的3名成员分别担任。在开展教学时,当一个组员主讲时,其它两位组员担任助教。同时,要求各小组每周上交一份“训练实施小结”。
(c)训练课时:将学校安排的“第二课堂”课时用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每周2课时,每个模块为6个课时。因此接受一个模块培养培训的班级需接受为期3周、6课时的训练;而接受三个模块培养培训的班级则有18个课时、9周的训练时间。
(d)培养培训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教学场地主要在班级教室,训练形式由承担模块教学任务的教师小组自行设计。部分模块训练课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进行与人合作的第三单元“检查效果”的训练前,老师布置了“学生自由组合,完成一个英语情景剧的表演”课外任务,当到了“检查效果”的训练课时,课堂其实就是学生展示“与人合作”能力的舞台,在活动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⑷农民工培养培训安排
以讲座的形式深入企业开展农民工素质教育,因为每一场次参加的人员都不相同,因此一场必须是一个独立模块。我们事先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模块设计成比较适合讲座使用的形式,一场培训时间为3小时。然后与相关企业、社区商议讲课时间、地点、内容及听课对象等内容,形成教学计划,按计划确定教师,组织实施。因此各模块的使用频率不尽相同。培训效果主要通过训练结束时的问卷调查得出。
⑸教材开发安排
本教材由童山东教授和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靖建瑞任主编,杨德荣任执行主编,课题组7名成员各承担一个模块的编写任务。
因为是读本,体例上与现有培训教材完全不同,能力点深度以中级为主,部分职业方法能力模块则只达到初级;细节内容会吸纳培训教材的部分材料,但突出职业案例分析。
时间安排:2011年9月底完成初稿,年底定稿提交出版社,2012年6月底出书。
二、研究成果与影响
1、研究工作成果初步分析
⑴中职学生培养培训结果分析
因为中职教育收费有严格规定,且劳动部组织的职业方法能力测评与其他技能鉴定有交叉,而职业社会能力测评很难把握,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及家长都对参加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有疑虑,因此我们没有组织学生参加劳动部的测评过程,而是学校自行设计过程进行测评,有一定的局限性。
见表1,从测评的结果看,横向比较,培训比不培训显然有进步。另外,培训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样是测评没有培训的模块,参加过其他模块学习的学生比没有参加任何模块学习的学生的测评结果要好。由此说明,只要条件许可,适当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训是必要的;竖向比较,“与人交流”模块的培训效果好于其他两个模块,这可能是“与人交流”无处不在,培训容易见成效,而“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与具体的工作任务有关,复杂一些的原因。因此,培养培训不能简单地在模块之间均匀分配训练时间,而应该根据模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频繁与否差异分配,需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所对应的模块,可以少分配一些训练时间,因为学生已经有不少“经验”,提升一下就可以达到能力要求。反之,则应多安排一些训练时间,反复训练提高。
表1:中职学生培养培训学校测评结果
模块名 | 检测效果 | |||
程度等级 | 经过培训(%) | 未经过培训(%) | 提高(%) | |
与人交流 | 能力很强 | 8.5 | 7.6 | 0.9 |
能力较强 | 34.4 | 29.2 | 5.2 | |
能力一般 | 45.6 | 38.5 | 7.1 | |
能力较差 | 11.5 | 24.7 | -13.2 | |
与人合作 | 能力很强 | 8.1 | 7.9 | 0.2 |
能力较强 | 18.4 | 17.2 | 1.2 | |
能力一般 | 53.2 | 49.4 | 3.8 | |
能力较差 | 20.3 | 25.5 | -5.2 | |
解决问题 | 能力很强 | 13.3 | 12.1 | 1.2 |
能力较强 | 25.6 | 23.5 | 2.1 | |
能力一般 | 37.4 | 38.7 | -1.3 | |
能力较差 | 23.7 | 25.7 | -2 |
⑵农民工培养培训结果分析
我们开展的农民工素质教育是公益性的,和中职学生一样,因为收费有困难,因此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过程也没有参加劳动部的测评考试,而是由学校自行进行效果考评。与中职学生不一样的,是因为采用一次性专题讲座形式,而且农民工之间的能力强弱和能力结构之间的差异都比较大,小范围之内、彼此之间无法进行训练的效果比较,因此只能采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检验培训效果。
见表2,与中职学生相似,“与人交流”模块的培训效果好于其它两个模块,除了上述原因外,这里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专题讲座的局限性。有些模块比较适合专题讲座,如“与人交流”;有些在专题讲座中不便展开,如“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有些根本不能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如一些职业方法能力模块等。因此,我们一致认为,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应以自学为主,辅之一些辅导课程是较好的办法。
表2: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效果自我测评
模块名 | 有较大收获(%) | 有收获(%) | 收获较小(%) |
与人交流 | 20.4 | 66.3 | 13.3 |
与人合作 | 10.3 | 41.2 | 48.5 |
解决问题 | 8.2 | 36.7 | 55.1 |
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案例设计与分析研究
该项研究结合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例,发现培训内容以训练手册为主,也引进各种学生比较熟悉的事务,如学校生活、社团活动以及社会上常见的现象等作为分析案例。培训形式有课堂分析讨论、社团活动、情景模拟等。大多数情况下,培训场面轻松,学生积极参与,但无论是训中还是训后调查,学生实际能力提高不明显。进一步了解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培训过程与职业历练过程没有形成直接的映射关系,而是采用了一种间接的映射关系,这样会降低培训效率;其二是忽视了培养培训的养成作用。实际上,发挥培训的养成作用比能力提升作用更有意义;其三是对职业案例分析在培养培训中的独特意义认识不够,没有把职业案例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作比较深入透彻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探讨了“案例设计和分析”的基本原则,提出“有限路径”的概念,并设计了一个典型案例用于中职学生的培养培训,效果不错。有关研究论文发表在“高等职业教育”杂志2011年12期上。
⑷编写出版“企业职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读本”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企业职工,尤其农民工是一个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群体,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在职在岗的群体,仅仅依靠有组织的集体培训解决不了问题,主要靠自学。而现有培训教材适合集体培训,不适合自学,因此编写一本适合自学的教材十分必要。深圳市总工会对我们的计划给予大力支持,拨付38万元用于教材出版,希望我们以公益性教育培训的方式免费发放给职工,主要是农民工学习。该书以初、中级职业核心能力为主,除常用的6个模块外,增加创业创新能力。
该书主编为童山东和靖建瑞,执行主编为杨德荣,参编人员为刘瑞斌、郑光永、袁荟槟、何海宝、王成辽、蔡进、姬建丽,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列入计划,将于2012年上半年出版。
2、课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实施推动我校综合素质教育工作上新台阶。我院在“成才必先成人”育人观念的指引下,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致力于实践与探索适于中职教育的素质教育途径。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课程不仅让学校综合素质教育有了强有力的抓手,更重要的是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先进思想让学校各种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得到有机融合。
其次,课题的实践为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主动提高业务水平注入新活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先进教学理念,较好地发挥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这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师、主持人和组织管理者,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工作过程也是学习过程,能有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增强学生自信心,以积极心态走向工作岗位。中职学生年龄偏小,走向工作岗位的心理准备不足、自信心不强,这是我们多年来的一致看法。经过对我院08级和09级中职学生培训,比较发现,不论培训的效果有多大,学生的自信心普遍得到增强,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推荐就业,都能积极地迈出第一步,做人做事、言谈举止也都渐渐走向成熟。
用人单位是检验效果的试金石。08级毕业生参加过训练的学生就业率为100%;电话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参加过训练的学生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部分学生很快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电话跟踪调查参加过训练的学生,他们都表示培训对自己面临工作问题时的启发性帮助非常大,因为有了如何融入团队、如何高效工作、如何与人交流、如何面对困难等的初步体验,在实际工作时便能快速进入角色。
三、研究结论
1、有必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适度开展初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训
中职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种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基本具备必要的职业方法能力,但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社会经验不足,职业社会能力普遍缺乏,因此在正常的学校学习结束之后、顶岗实习开始之前,集中进行一段时间的职业社会能力培养培训,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是农民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深入企业和社区开展农民工素质,是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前,学院的农民工素质教育内容中有一些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相同,但不系统。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项目后,有力地提升了农民工素质教育的内涵。
3、要加强职业案例设计和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密不可分,是处理职业事务的最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是“职场”外的一种间接性的、强化型的培训过程。因为是“间接性”的,稍不注意就会偏离“职业”的实际需要;因为是“强化型”的,学员能力的增长比在实践中要快得多,培训才有实际意义。我们研究发现,要保证培训在这两点上有效,就必须加强职业案例的设计和分析。现有的培训教材、课程及考评内容在与“职业”的联系方面还有待加强。
职业案例的设计和分析,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值得深入研究。
四、获得的成果
课题的直接研究成果主要有两项,见表3。
表3:课题研究成果
序号 | 作 者 | 成果 形式 | 成果名称 | 出版单位/ 发表刊物 | 刊物级别 (CSSCI/核心) | 出版时间/ 刊物期号 |
1 | 杨德荣 | 学术论文 |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案例设计与分析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 | 2011年12期 | |
2 | 童山东、靖建瑞、杨德荣等 | 教材 | 企业职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读本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2012年上半年 |
2011.12.25